说实话,一开始我真捏着把汗。
《戏台》预售刚开始时,票房惨淡得让人心里发慌。
盯着仅仅60万的票房,心想:陈佩斯这步棋是不是太险了?
毕竟,他都快20年没正经拍电影了。
这20年里,电影市场早就变了天。
流量明星扛票房,网络热梗堆笑点,好像谁能攒出一堆“名场面”,谁就能赚得盆满钵满。
可陈佩斯呢?拍民国戏,讲戏曲班的故事,连笑点都带着股子慢悠悠的劲儿。
不像现在的喜剧,恨不得三秒一个包袱砸得你脑壳疼。
我甚至想,是不是观众早就忘了他了?
忘了那个在春晚上一句“皇军托我给您带个话”能让全国人民笑破肚皮的陈佩斯。
忘了他被问“为啥没拿奖”时,梗着脖子说“我干净”的硬气。
结果才几天功夫,《戏台》预售票房噌噌往上涨,现在直接破了4400万!
评论区里全是“必须支持陈佩斯”“就冲他这三个字,预售锁死”的留言。
我忽然懂了:观众从来没忘过他。
大家等的,就是一部不糊弄、有筋骨、能让人笑完了还能咂摸出点味儿的喜剧。
陈佩斯赌的是观众的眼光,而观众,没让他输。
一、这故事看着简单,实则全是“钩子”《戏台》的故事,说起来不复杂,但细品摸全是门道。
那时候的民国,乱得跟一锅粥似的。
北京城更是天天换“主子”,上午还是张大帅的地盘,下午李司令就带着兵打进来了。
老百姓见得多了,也就不新鲜了。
城外枪林弹雨,城里该唱的戏还得唱,该乐的还得乐,透着股子荒诞的热闹。
陈佩斯演的侯喜亭,是五庆班的班主,带着戏班来北京演出。
本想安安分分赚点钱,结果撞上了新进城的洪大帅,姜武演的这个角色。
操着一股子唐山口音,看着粗犷,其实心眼子不少。
洪大帅的六姨太,徐卓儿演的思玥,迷五庆班的名角金啸天(尹正 饰)迷得不行,这可把洪大帅气坏了。
他琢磨着“微服私访”,去看看这金啸天到底是何方神圣。
结果没见到金啸天,先撞见了送包子的伙计大嗓儿(黄渤 饰)。
巧了,俩人都是唐山老乡,一开口那乡音就对上了。
洪大帅越聊越觉得这大嗓儿是“民间高人”,非逼着他上台演霸王。
侯喜亭和戏院经理没办法,只能硬着头皮赶鸭子上架。
就这么着,一个送包子的伙计,被推上了戏台,闹了一出天大的笑话。
看的时候就琢磨,这故事框架看着简单,可一开场就给了个“暴击”。
城墙上两拨军阀正打得头破血流,枪子儿跟不要钱似的飞。
可当英国人修的火车“哐当哐当”开过来时,两边突然就停火了。
齐刷刷看着这铁家伙慢悠悠驶过,等火车走远了,再接着打。
你说荒诞不荒诞?在洋人面前,军阀们的“战争”跟过家家似的,老百姓的命更是不值一提。
就这一个对比,整部电影的调子就定了:笑着笑着,心里就得咯噔一下。
现在的好多喜剧,笑点跟撒芝麻似的,哪哪都是,可笑完了就完了,留不下啥。
《戏台》不是这样,前半段笑点密得很。
大嗓儿明明是个送包子的,偏被当成“隐藏高手”,侯喜亭想圆场,结果越圆越乱。
洪大帅一口唐山话指挥来指挥去,闹了不少误会。
这些笑点不是硬挠你痒痒,是身份错位、说话不对路、做事拧巴了劲儿出来的,看着特自然,你不知不觉就笑出声了。
可笑着笑着,就笑不出来了。
洪大帅一句话,全城的戏就得按他的意思改,侯喜亭为了戏班活命,低头哈腰求爷爷告奶奶。
金啸天看着风光,真到了事儿上,连自己的命运都攥不住。
这哪是民国的故事啊,这不就是小人物在乱局里的挣扎吗?
最让我忘不了的是最后那段。
城外炮声隆隆,金啸天和凤小桐穿着戏服,站在摇摇欲坠的戏台上,该唱的戏一句没少,眼神里全是定劲儿。
那一刻,啥也不用说了,你就知道,这戏里藏着的,是对“活着”和“坚守”的敬畏。
二、《戏台》里的“乱”,藏着对人性的扒皮说真的,《戏台》最牛的不是笑点多高级,是它敢把“乱局里的人性”扒开了给你看。
洪大帅这个角色,太典型了。
他手里有枪有兵,在城里说一不二,想让谁唱戏谁就得唱,想让谁演霸王谁就得演,完全凭自己的性子来。
可你看他遇到唐山老乡大嗓儿,立马没了大帅的架子,拉着人家说家乡话,一口一个“咱唐山人”,非得认个“知己”。
有权有势的时候,脾气比谁都大,可一旦遇到点“投缘”的,立马露了孩子气的一面。
他们的“威风”从来不是骨子里的硬气,是权力给的底气。
更讽刺的是,他让大嗓儿演霸王,不是因为懂戏,是觉得“老乡肯定厉害”。
他不爽金啸天,不是因为金啸天有错,是因为六姨太喜欢。
说白了,这些军阀的“决策”,跟过家家没区别,他们的一句话,就能让一群人提心吊胆。
电影里有个细节:洪大帅听说火车来了,立马让停火,说“别让洋人看笑话”。
在他眼里,洋人比打仗重要,面子比人命重要。
这种“拎不清”,才是乱世里最可怕的。
侯喜亭和吴经理,就是乱世里小人物的缩影。
侯喜亭是戏班班主,一辈子就想把戏唱好,把兄弟们带好。
可遇到洪大帅,他能怎么办?硬刚?戏班几十口人都得遭殃。
所以他只能陪着笑,打着圆场,把大嗓儿往台上推的时候,眼里全是无奈,可嘴上还得说“这是天大的福气”。
吴经理更绝,见人说人话,见鬼说鬼话,见了洪大帅点头哈腰,转脸对戏班就换了副腔调。
可真到了事儿上,他又能跟侯喜亭一起想办法,没彻底坏透。
有人说这是“怂”,可我觉得,这是小人物的活法。
在没能力改变现状的时候,他们的“低头”不是窝囊,是为了护住手里那点念想。
侯喜亭护的是戏班,吴经理护的是戏院,大嗓儿护的是自己的小命。
这种“怂”里,藏着一股子韧劲。
就像野地里的草,风刮过来弯个腰,风过去了接着长,没那么多高大上的道理,就为了“活下去”。
这让我想起陈佩斯自己。
当年他退出春晚,说“不搞那些糊弄观众的东西”。
后来演话剧,一句台词不对都得磨上几十遍。
现在拍电影,不请流量,就凭着对“喜剧该有的样子”的死理,磨了这么多年。
乱世里的“死理”,不是傻,是心里的秤。
知道什么该丢,什么不能丢,就像侯喜亭说的:“戏得唱完,人得站直。”
写到这儿,我忽然明白为啥《戏台》能逆袭了。
现在的观众,不是不喜欢喜剧,是不喜欢被当成傻子糊弄。
那些堆着网络梗、靠着夸张表情逗乐的电影,看个新鲜行,看多了就腻了。
可《戏台》不一样。
它的笑点里有生活,荒诞里有真实,讽刺里有温度,就像陈佩斯这个人,看着老派,实则通透。
陈佩斯赌对了,他赌观众还有分辨好坏的眼光,赌真正的喜剧永远有市场。
而我们,也没让他输。
我敢说,等《戏台》正式上映,肯定能火遍全国。
毕竟,好的喜剧,从来不是让你笑出眼泪,是让你笑完了,能挺直腰杆,觉得“活着这回事,真带劲”。
大家准备看《戏台》吗?
富腾优配-最安全的配资平台-杭州股票公司排名-股票配资股票户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