齐鲁晚报·齐鲁壹点记者 巩悦悦 实习生 张晓文 策划整理
编者按:山东省教育厅教师工作处携手齐鲁晚报·齐鲁壹点,面向山东省大中小学(幼儿园)教师,发起 “照亮我的那本书”主题征集活动,旨在通过真实动人的阅读故事,展现书籍在教育中的深远力量,传递阅读带来的成长与蜕变。(征稿及教育线索提供邮箱:qlwbyddx@126.com。)
文|菏泽市曹县古营集镇中心小学教师 刘素珍
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,初读《不跪着教书》,“不跪”二字如同一束强光,穿透教学惯性的迷雾,照见教育本真。书中倡导的尊重学生个性差异、归还课堂主动权、以学识为底气等理念,绝非高悬的理论旗帜,而是可落地生根的实践指引。我在数学教学的“一亩三分地”里,尝试以“不跪”的姿态耕耘,与学生共赴成长。
看见差异:在个性土壤里播撒成长种子
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数学学习者,有着各异的思维节奏与兴趣点。张逸龙与董一诺,是我教学中遇见的两种典型。
张逸龙并非学困,却总被糟糕习惯拖后腿。课堂上,他的眼神常飘向窗外;作业本里,红叉与空白交替出现。若是“跪着”教书,我会用统一标准衡量,给他贴上“差生”标签,可这只会让他在数学学习的困顿里越陷越深。于是,我试着“站着”看见他的独特——他对数字并非毫无感知,只是缺一份专注与自主的引导。把他调至前排,是“看得见”的开始。
我的目光与提醒,成了他课堂专注的“小拐杖”。在作业上,我赋予他自主选择权,这更是打破常规的尝试。每天放学后,我们一起梳理数学任务:是攻克乘法竖式,还是巩固分数意义?他在选择中,逐渐找回对数学学习的掌控感。最初,他只选3道题,可当我在全班面前夸他“说到做到,这就是数学人的诚信与自律”时,他眼中闪过的光亮,让我确信差异尊重的力量。后来,他主动挑战奥数题,作业本上的字迹也从潦草变得工整,学习习惯与成绩同步攀升。这让我明白,小学数学教学里的“不跪”,是蹲下身,看见每个学生的学习节奏,用适配的方式,让数学知识自然生长。
一诺的沉默,藏着留守儿童的孤单。数学课堂上,她像被按下“静音键”的计算器,即使被点名,也只是低头摆弄笔。“跪着”教书的话,我会默认她“性格内向,学不好数学”,可“站着”的我,想叩开她数学思维的窗。谈心时,我知晓她对图形拼接有兴趣,这成了数学破冰的入口。在小组讨论中,我刻意安排她和喜欢图形的同学一组。当她第一次小声说“长方形能分成两个直角三角形”时,我立刻当着全班表扬:“一诺发现了图形的秘密!数学就是要这样观察与思考!”
这份肯定,像给她的数学思维注入勇气。后来,她主动举手讲轴对称图形,走上讲台时,紧张得声音发颤,却清晰讲出“对折后重合”的本质。全班掌声雷动,她眼中的光芒,照亮了数学课堂里尊重差异的路径——每个孩子都有数学天赋的微光,“不跪”的教师要做微光的捕捉者与放大者,用耐心和适配的方法,让数学成为他们表达自我的语言。
归还主权:让数学课堂成为思维探险场
“跪着”的数学课堂,教师是“解题司令”,学生是“答题士兵”;“站着”的课堂,教师是“探路向导”,学生是“思维探险家”。
我尝试把课堂主动权交还给学生,从“教数学”变为“陪探险”。在“多边形面积”单元,开展探究性学习:让学生自主选题,是研究平行四边形面积推导,还是探索梯形面积公式?他们分组从课本的数学绘本中查阅资料,动手剪拼、用学具模拟转化过程,激烈讨论“转化后图形与原图形的关系”。有小组发现,将平行四边形沿高剪开拼成长方形,不仅可以运用课本里的方法,还能通过“割补法”将其变形成三角形再进行面积推导,过程虽然复杂,却有效拓宽了思维。展示成果时,学生们像小老师,拿着教具滔滔不绝,从“底和高的对应”讲到“转化思想的普适性”。我在旁边适时追问:“如果是不规则图形,转化思想还能用吗?” 引发更深层思考......
在这种“不跪”的课堂上,学生不再是数学知识的被动接收者,而是主动建构者。他们学会质疑:“为什么圆的面积推导不能用长方形,要用近似长方形?” 他们学会创新:用“排水法”结合转化思想,成功估算出不规则树叶的面积。数学不再是枯燥公式,而是可探索、可创造的思维宇宙,学生在自主中触摸到数学的本质——不是记住答案,而是学会思考与解决问题。
充盈底气:以学识迭代支撑“不跪”姿态
“不跪着教书”,教师得有“站着”的底气,学识是底气的源泉。在数字化浪潮里,数学教学不能困守粉笔黑板,要借技术东风,让数学更直观、更生动。我主动自学AI技术,利用豆包生成数字人,借助即梦、Kimi等剪辑工具,将抽象的概念或枯燥的数学史转化为鲜活的动画,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。我挖掘中小学智慧平台上的宝藏功能,在讲“轴对称图形”时,平台上的教学工具成了魔法棒——点击鼠标,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像被施了咒,沿着对称轴缓缓生成,彩色线条闪烁,清晰呈现出“对称点到对称轴距离相等”几字。学生们瞪大眼睛,有的伸手模拟对称轴,有的小声惊叹“原来这样”。这比黑板上画图讲解,在效率和直观性上有着天壤之别。
除了技术,教师的学识底气还来自对数学本质的深挖。教“鸡兔同笼”,不仅要讲假设法,还要拓展到“抬腿法”“方程法”,甚至联系到“置换问题”的数学模型。我和学生探讨“为什么要学古老的鸡兔同笼”,引导他们发现:数学是解决一类问题的思维工具,古今智慧相通。当我能把数学知识讲出厚度与广度,课堂上的“站着”才更有力量——学生信服的,不仅是教师身份,更是扎实学识带来的专业光芒。
坚守初心:让“不跪”成为数学教育常态
“不跪着教书”,于小学数学而言,是一场持续的修行。它不是否定传统,而是突破惯性,回归“育人”本真。在张逸龙和董一诺的转变里,我看见:尊重差异,能让数学学困生找到前行的步幅,让沉默生发出思维的声响;归还主权,能让数学课堂从“知识灌输站”变成“思维发散站”;充盈学识,能让数学教学接上时代需求与学科本质的双轨。
未来,我仍会以“不跪”的姿态,深耕小学数学:在每堂课前,琢磨如何让知识适配学生差异;在课堂中,大胆放手让学生成为数学主角;在课后,持续学习新技术、深研数学本质。因为我深知,小学数学是基础教育的根基,“不跪”的教学,能给孩子埋下独立思考、热爱数学的种子,让他们未来无论面对多难的数学题,还是多复杂的人生题,都能挺直腰杆,用数学思维与独立人格去求解、去创造。
愿我们都能坚守“不跪”的教育姿态,在小学数学的天地里,培育出一批又一批“站着”思考、“站着”成长的新时代学子,让数学教育真正成为照亮生命的光,而非束缚灵魂的枷锁。
新闻线索报料通道:应用市场下载“齐鲁壹点”APP,或搜索微信小程序“齐鲁壹点”,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!
富腾优配-最安全的配资平台-杭州股票公司排名-股票配资股票户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